被驶过的坦克、装甲车、步兵战车卷起的砂砾,正落在地球上每一个人头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
俄乌冲突爆发之初,有人预计乌克兰将在几天内放弃抵抗,也有人认为俄罗斯撑不了太久。然而一年过去,战火未停,曙光未现。
乌克兰国防部21日称,已击毙俄军14.367万人。而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称,截至1月14日,包括5360名北约士兵、美英军事教官和佣兵在内,乌克兰方面共有15.7万人死亡、23.4万人受伤、1.7万人被俘。可以想象,双方数字中或许都有水分。第三方的数据更是各式各样:挪威国防部长克里斯托弗森上个月说,俄军伤亡人数在18万左右,乌克兰则有10万军人伤亡、3万平民死亡。英国国防部上周发布的情报简报则估计,有6万俄军伤亡。没有人真正算得清,到底有多少人因这场冲突丧命。
(资料图)
一辆被摧毁的坦克已然锈迹斑斑。图源:insider
然而,难以量化的又何止是战场上的损失?
下一次相见 不知在何时
“我会永远记住这三天,第一天是冲突开始的时候,第二天是你说要保护我的时候,第三天是当你回来的时候。爱,我在等待。”2022年4月,当乌克兰姑娘叶妮娜目送丈夫奔赴冲突前线的时候,她并不知道一个小生命正在孕育。7个月后,当她喜极而泣拥抱回归的丈夫时,她已是一个怀有30周身孕的准妈妈。这段夫妻相聚的视频为叶妮娜赢得了5.4万次点赞,并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但不是每个乌克兰士兵的妻子都能拥有这样的幸运,即便是叶妮娜,也无法确定下一次她和孩子是否还能看到丈夫平安归来。对于俄军士兵的妻儿们来说,现实也同样惨烈。
思乡的士兵,哭诉的母亲。图源:telegraph
生活在距离俄乌边境线仅6公里的柳德米拉,直到现在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两个兄弟国家会互相争斗”。去年8月,俄军占领了这座乌克兰边境小镇新科扎查,柳德米拉家后院发生炸弹爆炸,炸弹碎片使她的丈夫阿列克谢腿部严重受伤,俄军士兵将他送到50公里外的一家俄罗斯医院。从那时开始,柳德米拉就再也没能跟丈夫见上一面,因为边境地区已经成为冲突最前线,炮火挡住了阿列克谢的回家路。
冲突也彻底改变了柳德米拉的邻居莫林斯基的人生。莫林斯基的父亲是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他自己也曾在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当过兵。和许多生活在新科扎查的人们一样,他常常会跨过边境去看望俄罗斯亲戚,“我们经常见面,我们是一家人”。可是自从冲突爆发,他再也没有收到过俄罗斯亲戚的任何信息,“我不知道是否有一天还会见到他们,我们已经不再是一家人,一切都结束了”。
恶性循环中 生意不好做
相比起冲突前线的生离死别,生活在德国西南部瓦尔迪恩的帕尔虽然不用为亲朋好友的性命担忧,但也因俄乌冲突的影响而为生计发愁。
帕尔在瓦尔迪恩经营着一家洗衣房,拥有12台重型洗衣机,一天可以清洗8吨衣物,酒店、餐馆是他的主要服务对象。
由于俄乌冲突,去年天然气价格上涨了不少,虽然是暖冬,也花了他3万欧元。“我们不得不将成本转嫁给顾客。”帕尔说,他只能向顾客展示账单,解释涨价理由,“老天保佑,到目前为止一切还好”。当然,帕尔的顾客也会有抱怨,而他们也不得不转嫁成本给自己的顾客。
斯万·帕尔依然在为今年的天然气账单发愁。图源:thelocalde
虽说保住了顾客,但洗衣店的业务明显减少了。帕尔说,餐馆的生意似乎清淡了许多,因为每天需要清洗的桌布明显少了。有几家酒店选择2月关门歇业,这样就不用在淡季支付供暖费用,因此需要清洗的床单也少了。
对于未来,帕尔不敢奢求什么,德国已经同意向乌克兰提供“豹”式坦克,俄乌冲突一时半会儿还看不到尽头。他只知道,今年天然气账单费用可能更高,大概要16.5万欧元,能努力挨过一天是一天。
食品大涨价 土地缺“口粮”
但帕尔庆幸的是,他至少还没到为口粮发愁的地步。而在更多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吃顿营养均衡的饱饭都是奢望。
47岁的寡妇瑞比在埃及的一家私人诊所工作,每月收入不到170美元,家里还有5个念书的孩子,靠她一个人的收入要养活一家人谈何容易?面对蹭蹭上涨的物价,她只能砍掉一切非必要的采购,尽可能省出钱来,给孩子们每个月做一顿肉菜。
但即便如此,也并不容易。俄乌同为小麦、大麦和食用油的主要出口国,作为世界最大小麦进口国埃及的肉蛋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埃及政府敦促当地人尝试将平时不太食用的鸡爪鸡翅作为蛋白质的替代来源,虽然在社交媒体上招致吐槽,但埃及人不得不接受现状,于是现在连鸡爪鸡翅也供不应求。
埃及国家营养研究所建议预算紧张的家庭食用鸡爪来替代鸡肉。图源:voa
即便是不依赖俄乌供应粮食,想要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也可能遭遇化肥供应的难题。因为,俄罗斯也是最大的化肥出口国。
在西班牙,化肥价格已经比俄乌冲突前翻了一番,政府花费3亿欧元帮农民采购化肥。“化肥至关重要,因为土地也需要食物。”马德里东部安丘埃洛村的村民桑切斯很无奈,“如果土地没有食物,庄稼就没法生长。”
俄乌冲突一周年,仍然没人说得清冲突的终点在哪里。而被驶过的坦克、装甲车、步兵战车卷起的砂砾,正落在地球上每一个人头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
战争,不是答案
一年前,当俄乌冲突骤然爆发,人们不曾想到那只是一场漫长危机的序幕。一年后,一场隔空对决的总统演讲让世界意识到,通往和平之路依然迢迢。相隔数小时,1280公里,美俄双方都誓言“坚持战斗,直到对方撤退”。然而,战争并不是大多数人想要看到的,全世界都在等一个答案:这场危机究竟何时才能终结。
在几天前的“闪电访问”中,美国总统拜登试图给出一个美国式的回答。乘坐了10小时火车抵达乌克兰首都基辅,八旬高龄的他在街头摘下标志性的飞行员墨镜,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伸出双手,双方亲密拥抱——这是冷战后世界极具象征性的一幕。
拜登在演讲中称赞基辅“至今仍屹立未倒,仍傲然挺立”,但他的拥抱和称赞离大多数乌克兰普通人的生活过于遥远。有美媒报道,“当美国总统乘坐的列车在漫漫长夜中隆隆驶过乌克兰的乡村,窗外几乎看不到什么东西”。而当太阳升起,硝烟、废墟、逃难者……这样的画面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防空警报成为乌克兰的新“日常”:刺耳的警报声响起,人们熟练拎起提前准备好的物资,拖家带口奔向防空洞,孩子们渐渐习惯了那里的黑暗,那也许是仅存的安全。
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是对战火的哭诉。图源:AP
越来越多平民被迫卷入冲突,承受着不同的苦难与乡愁。联合国统计显示,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已有1820万人逃离乌克兰。另一方面,相比源源不断的各种军事援助,西方承诺给乌克兰的财政援助却仅兑现了不到一半。在俄乌两国都享有盛名的诗人谢甫琴科的一句诗,或许可以表达当地人这一年来的心情:通往家乡的道路,长满了荆棘。
然而,这不仅仅是一群人的荆棘之路,这场21世纪以来欧洲最大规模军事冲突带来的冲击正在全方位显现。战场之内,双方对伤亡统计口径不一,有观察家认为“真实情况或许远超想象”。战场之外,冲突的溢出效应波及全球,国际格局随之重塑。西方针对俄罗斯的严厉制裁,更对多国经济和社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漫天火光后,只剩残垣断壁。 图源:AP
危机何以演变至此?有分析指出,俄乌冲突的起因错综复杂,可以追溯至两国在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等方面矛盾的长期积累和苏联解体带来的历史余震。但一大不容忽视的现实原因是,当前世界地缘政治矛盾日益激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沉迷零和博弈,试图通过“代理人战争”来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正如彭博社专栏作家米什拉所说,“随着对话渠道关闭,火炮成了传声筒”。
与此同时,这场冲突正在撕裂国际社会。据统计,仅有33个国家追随美国对俄罗斯施加制裁。英国经济学人智库调查估算,全球约三分之二人口所在国家并未发声谴责俄罗斯。而在盟国内部,遭受多方面冲击的欧洲和坐收渔利的美国之间也渐生嫌隙。《华盛顿邮报》承认,“俄乌冲突暴露了不同地区间的深度分歧,以及美国对快速变化世界秩序的有限影响力”。
在种种不确定中,世界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不要更多战争!”上千名反战人士日前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齐声高喊。事实上,这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共同呼声。人类社会绝不能再次陷入零和博弈、分裂对抗的陷阱,此时此刻人们需要这样一种确定性:战争,不是也不应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答案。
作者:齐旭 吴宇桢(新民晚报·深海区工作室)
编辑:深海默 唐梦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