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祝佳欣(西南大学)
“你说了无数声对不起,它也说了没关系,但它还是那张纸吗?”近日,山东济南一小学老师因用白纸讲述语言暴力的危害走红。当老师发现对同学生讲道理的效果甚微时,她便拿出白纸,将恶语比作折痕,教育学生们不做“揉纸团”的人。教师在教育中理应如此,将道理融于行动,以小见大,做到少些“口号”、多些“行动”,让学生的成长道路充满阳光。
当众嘲笑、取不雅外号、辱骂威胁……当今,关于校园语言暴力的新闻层出不穷。它就像一把无形的双刃剑,既扭曲了施暴者的价值观念,也对受害者造成了不可逆的心理损伤,甚至还会波及旁观者。学校作为未成年人长期集中的教育重地,肩负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责任,这样的责任最终将落脚于同学们最亲密的教师身上。因此,教师需要探索出更多形象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做到“揉纸式”引导。
以生动可感的方式讲述道理。首先,学生的价值观念正处于“发育期”,对是非对错尚未形成自己完整科学的判断标准。对于“哪些话是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会造成什么”,他们还缺乏清晰全面的认知。其次,语言暴力具有隐蔽性,其造成的伤口不作用于身体,但显现于心灵。它的无形让部分学生无法意识到自身言语夹带的攻击性。因此,教师们需要以生动可感的方式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语言暴力的危害。正如这位山东济南的老师,她在发现语言暴力现象之初,是把学生带到办公室单纯地讲道理,但学生还是觉得没什么。而通过白纸讲述语言暴力的危害,却让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达成共鸣。教育不是老师从上而下地“自嗨”,也不是“大水漫灌”。如果老师只是结合自身角度讲解、只是站在讲台上高喊“不要语言暴力”,会产生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认同的前提是理解。教育是平等地对话,是“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教师们应该从学生的思维模式、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等多方面出发,把自己端正在学生位置,才能够打通有效沟通的桥梁。
优化教育方法,及时按下语言暴力的“停止键”离不开老师细致入微的观察。语言暴力出于无意或有意,存在于三言两语之间,也会累积成一个长期问题。它们都是一颗颗不良的种子。这需要老师深入了解班级动态,掌握学生性格特征,从而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育是一段漫长的路,它始终伴随学生成长。一次次充满力量的引导,会让学生生命积极发展的可能性更大,让他们的学校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都绚丽多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