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沈晶晶 于山 赵璐洁
从家到学校,9岁的张力帆每天都要走过一段路——百余米长,20余米宽,石板铺就,北侧是孔氏南宗家庙,红墙黑瓦、肃穆庄严,南侧是孔子青铜巨像,长髯垂胸、面容恭安。
(相关资料图)
好奇之心,由此启发。这位衢州市柯城区尼山小学学生,常常会想:“孔子是谁?”“为什么纪念他?”
这段路,也标注城市的文化坐标。公元1128年,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率族人,随宋高宗赵构南下。次年,高宗念其有功,赐庙宅于衢州,孔氏南宗就此绵延。
近900年间,衢州孔庙成为世人祭祀孔子的物理空间、缅怀先哲的精神载体。尤其是2004年,南孔祭典在中断数十年后重启,并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日趋广泛。
今天,作为衢州乃至浙江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南孔祭典蕴含怎样的时代价值?它如何走出家庙、走入民间,与城市精神、居民生活紧紧相连?
(一)
春和景明时节,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每天迎来活泼的身影——尼山小学南孔艺术社的学生,在美术、科学老师们带领下,分批到这里研学,探寻建筑之美,感悟南孔文化。
(孔氏南宗家庙,位于衢州市区府山街道新桥街,全国仅存的两个孔氏家庙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晓倩 摄)
名字即见渊源。“尼山”二字,取自孔子出生地。校长杨根银说,1852年时,孔氏族人深感“有教无类”思想,决定开放家塾办学,尼山小学就此形成;其间百年,学校几度更名,校舍几度搬迁,却始终未离孔庙500米范围;直到1992年,“尼山小学”复名,如今共有18个班级、648名学生。
滴水可见阳光。近900年间,虽然几经毁修,南孔家庙始终伫立衢州城区,留存南宋时的建造规制——坐北朝南,东轴依次有家塾、恩官祠、启圣祠、圣泽楼,西轴为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孔府和花园,中轴则是最恢宏的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氏南宗家庙的主殿,重檐歇山顶明代建筑风格。叶晓倩 摄)
衢州人用康熙年间兵部尚书李之芳的一幅碑文,来说明南孔家庙的地位:自唐开元后,郡邑皆立孔子庙……而为孔氏之家庙者,惟曲阜与衢州耳。
也就是说,全国大小孔庙、文庙上千座,但官方认可的家庙,天下只有两座。
庙,《说文》释义,祭祀祖先、名人等的处所。之于家庙,祖先就是名人。
孔子,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还周游列国、广收三千子弟。他终其一生创立和弘扬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等发展。其中,就包括对祭祀等“礼”的重视。
就浙江来说,以衢州为中心,孔氏后裔足迹遍及全省各地,以及闽、赣、苏等省份,或为官、或设塾。一定程度上,这促成了“儒风南渐”,并与王阳明、吕祖谦、叶适、黄宗羲等一批大儒涌现密切关联。如杭州万松书院,明弘治年间创立后长达450余年,一直聘请南孔后裔管理、主持书院祭祀诸事。
衢州南孔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盛雄生认为,孔氏南宗和衢州家庙近900年的演变,是一部家族奋进史,是一部城市发展史,还是一部文化传播史,“对浙江甚至周边省市文脉传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今时今日,官祭、家祭、民祭合一的南孔祭典,有睹物思贤之义,其本身也是一个文化符号。
(二)
不逢五、未逢十的年份,祭孔只需“小祭”。
但小小少年张力帆眼里,“小祭”已很盛大。此前,他作为新生代表,参加了衢州孔庙里的祭祀仪式——礼启,奏乐;随后要敬香、献五谷和文房四宝、献花篮等,统称“献礼”;接着是“颂礼”,由中小学生诵读《论语》章句等;最后,合唱《大同颂》,典礼结束。
(2022年9月28日举行的衢州南孔祭典上,参祭人员向孔子像敬献花篮。钱洁瑗 摄)
从仪程到服饰,都让他印象深刻。就像他加入的尼山小学的读经班,本以为只是背《论语》、学孔子,没想到还会去孔庙学书法、吹排箫,到府山公园认植物、学拓印,还到中国儒学馆、衢州博物馆里当小导游、讲解员,有趣又新鲜。
这些,也由此成为观察南孔文化创新的窗口。
祭孔,古已有之。除了衢州,曲阜、南京等地每年也会举办盛大活动。南孔祭典,如何做出特色、打响品牌?
再往大了说,如今各地都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作为传统民俗的祭祀仪式如何延续,怎样助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
在主持家庙工作的孔子第76代嫡长孙孔令立看来,讲好南孔祭典故事,关键要理解“谁”来祭祀,“当代人纪念孔子,就穿当代衣服、行当代礼节。”
与时俱进,才能赋予文化符号长远生命力。这一点,在南孔祭典仪式上就得到充分体现。比如,穿现代装的市民代替古装“演员”,五谷和文房四宝替代传统“太牢”等。每年的参祭人员也有变化,去年9月的祭典上,除了文化、教育等领域代表,还有人才科创、数字变革等全市中心工作建设有关代表,寄托了凝心聚气、开创新局的期待。
此外,在文化传承传播方面,衢州也不拘泥。比如,疫情期间,衢州推行的作揖礼——五指并拢、两掌相叠、躬身一揖,只要不是右手在外(用于丧事的拱手礼),什么角度都行。还有卡通Q版的“南孔爷爷”,浓眉遮眼、心形胡子、卷轴作髻,圣贤形象变得可爱可亲,一发布就俘获年轻人的心。
在衢州南孔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占剑看来,新时代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拉近传统和现代的距离,才能真正走进老百姓心中,因此方式上大同小异、因地制宜即可。
确实,社会在变,仪式自然能变,只要恭敬之心不变。南孔祭典传承的,是一种精神,不是一套衣服。
(三)
互联网上搜索“尼山小学”,除了小主播儒学馆解说课程等,还会看到一些有趣的视频。比如,扎着小髻的学生们坐在课桌前,跟随国风音乐节奏,做手势舞蹈。比如,穿着汉服的学生,在孔庙朗诵《论语》、举行毕业典礼等。
(2022年9月28日举行的衢州南孔祭典上,孔氏南宗家庙读经班学员诵读《论语》章句。钱洁瑗摄)
这是2018年打造“南孔圣地·崇贤有礼”城市品牌以来,衢州各所学校推出的系列活动。一个个视频,传到社交媒体后获得不少家长、市民点赞。从学校到家,从家再到社会,南孔文化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这座城市。
文化的影响力无远弗届。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曾到衢州参加南孔文化季活动。他评价,衢州找到了挖掘和弘扬孔子文化的抓手,这个抓手就是“礼”,一方面关注孔子文化怎么运用到社会发展实际、帮助形成良好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从礼貌礼让等形式层面的“有礼”,到崇学向善等内涵层面的“有礼”,彰显人的精神风貌,推动城市面貌改变。
中国历来都称“礼仪之邦”。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一大核心、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质,“礼”有值得传承的内容,也有一些消极部分。
如何选择?衢州人梳理出“对自然有礼、对社会有礼、对历史有礼、对未来有礼”四方面内容,将城市文明风尚弘扬与乡村移风易俗深度融合,开展各系统、各行业、各区域“有礼”创建。同时,借水亭门历史街区打造、围棋赛事举办等,让南孔文化融入城乡居民日常生活。
像遍及全市的54家南孔书屋,不仅为城乡居民提供阅读休闲空间,还累计开展3100余场活动,成为讲好有礼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
据介绍,短短四五年,烟头不落地、使用公筷公勺等文明行为已成当地风尚。为此,浙江于2021年开展省域文明新实践时,也把主题定为“浙江有礼”。
当然,对9岁的张力帆和不少市民来说,充分理解南孔祭典、南孔文化等内容尚需时间。但一颗文化的种子,已经种入人们心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