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五一”长假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之前被游客挤爆的淄博,眼下怎么样了?有媒体报道,当地虽然客流有所减少,但依然热闹,即使下雨也人潮涌动。
今年3月以来,以小烤炉、小饼、小葱等为特色的淄博烧烤突然火了,吸引众多外地游客蜂拥而至。巨大的流量不仅为淄博烧烤从业者带来商机,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人将这一现象称为“烧烤经济学”。
淄博,火得热烈、火得突然、火得皆大欢喜,但同时也火得引人深思。淄博烧烤的火爆仅仅是因为烧烤还是有其他因素?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火?是否可以复制?淄博的“烧烤经济学”能否持续,并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助力?这些,都是“淄博热”之下的冷思考。
“烧烤经济学”,应该增加“经济”的一面,减少“不经济”的一面。烧烤不是高新技术、独门秘籍,哪里都有,为什么唯独淄博烧烤火了?这首先还是经济因素,价廉物美——一方面是价格接地气,几十元能吃好吃饱;另一方面是“一桌一炉一卷饼”的“沉浸式”吃法带来独特的消费体验。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消费需求得以释放,也是淄博烧烤热的经济背景。不过,对很多远道而来专为体验烧烤的外地游客来说,算上路途、住宿等成本,在淄博吃烧烤并不“经济”。纵然淄博烧烤有一些特色吃法,但这并不影响在外地推广复制。因此,淄博烧烤的火爆并不能仅用经济因素来解释,也可以说,其中有不够经济的一面。
“烧烤经济学”,应该鼓励“理性”的一面,疏导“非理性”的一面。既然经济上未必划算,那为何外地游客仍对淄博烧烤如此追捧?这里有口碑的积累、精神的享受,体现了理性的认同。“厚道实在”“足斤足两”“热情好客”是评价淄博烧烤的高频词,当地倡议让利于客、让路于客、让景于客,一些市民主动减少周末外出,把餐位留给游客,还有市民自发组成车队免费接送游客。这种热情好客、诚信和谐的氛围,都是吸引外地游客的因素。不过,面对“五一”客流高峰,淄博也通过公开信予以“降温”,表示“五一”期间淄博客流量已超出接待能力,建议游客错峰出游。事实也确实如此,“五一”期间人多拥挤,有的甚至需要通宵排队才能吃上烧烤,已大大影响了消费体验,同时也影响到当地除烧烤之外其他业态商户的经营。在此情况下仍扎堆“进淄赶烤”,显然存在一定盲目和非理性因素,公共舆论应加以有效引导,同时减少同质化炒作。
“烧烤经济学”,应该强化“市场”的一面,弱化“非市场”的一面。人们选择到淄博吃烧烤,当然是“用脚投票”的市场行为。但淄博烧烤的火爆,与其说是一个餐饮现象,不如说是一种传播现象,而这背后有政府的主动作为。淄博走红近两个月,当地政府打出一波组合拳——设立烧烤名店“金炉奖”、成立烧烤协会、制定烧烤地图、举办烧烤节、定制烧烤公交专线,特别是设置“烧烤游专列”等,逐步把淄博推上热搜。而严格控制价格涨幅、严肃查处哄抬价格、开放机关大院免费停车等举措,也体现了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努力。但如何处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也是一道考题。“五一”期间,淄博一酒店因涨价明显高于3个月均价的1.5倍而被立案调查。“不涨价”当然成为淄博吸引游客的相对优势,但对于淡旺季差异明显且疫情防控期间受损失严重的酒店业而言,是否应当允许其根据供需适当调节价格,也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和热议。
从“烧烤经济学”的多面性来说,“淄博热”确实需要一些冷思考。但冷思考并非泼冷水,而是在喧嚣中保持一份冷静。4月末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经济形势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不久前发布的我国4月份经济数据也有部分指标出现下滑。这些都提示我们,“报复性消费”不一定持久,而餐饮消费也仅仅是实体经济中的一部分。正如有经济界人士所说,应该看到,这次淄博“出圈”的是烧烤,而不是某项重大技术突破或重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因此,我们在欣喜于“烧烤经济学”带来的烟火气的同时,不能满足于表面繁荣,还要在工业制造、科技创新等实体经济方面下大力气、下真功夫,让“烧烤经济学”不止步于“烧烤”,而是更好地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