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持续一个多月的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简称“省赛”)圆满落下帷幕。广州市派出103名选手参加其中的91个项目,斩获38金11银9铜19优胜奖,金牌数、奖牌数继续领跑全省,成绩超越往届,再次彰显广州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
(资料图)
聚焦职业技能竞赛的示范带动作用,经过多年实践,广州人社部门建设起特色鲜明、国内领先、接轨世界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努力推动职业技能竞赛成果转换,推动产教融合,为广州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文/何颖思
在省级技能竞赛中持续保持领头羊位置
本届省赛承担着为第47届世赛和第二届国赛选拔种子选手的重要任务,目前,广州共有10个项目确定入围参加第二届国赛;41个世赛项目(未含上一届入围项目)入围省集训队,争夺“国赛”入场券。
广州在省级技能竞赛中始终保持领头羊位置,其中参加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累计获37金13银11铜13优胜奖;参加五届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职业技能大赛累计获得13金12银9铜9优胜的佳绩。不仅如此,广州还是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简称“世赛”)的“先行者”,自2011年参加世赛以来,共斩获7金3银6铜15个优胜奖。
“支持技能人才发展的‘广州模式’是竞赛成效明显的根基。”广州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得风气之先,现代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了技能人才的培养手段、方式、理念、政策极具国际化、专业化。广州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持续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技能人才纳入市人才绿卡、人才引进和积分制入户范围,大大激发了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快调整完善与广州战略性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建立了“政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工学评”一体的培养模式、“技艺道”一体的成才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机制,这些“广州模式”都成为滋养高水平竞赛选手的政策土壤。
产赛融合 深耕孕育高技能人才沃土
移动机器人、移动应用开发、飞机维修、时装技术……梳理广州的“金牌项目”不难发现,这些优势项目正与广州近年产业发展着力点相契合。近年来,广州聚焦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现代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时尚产业等21个产业,搭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良好的产业环境,成为孕育高技能人才沃土。
“广州大力加强数字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选手培养具有良好的产业环境和企业支撑。”移动应用开发项目教练杨书明说道。
“与产业企业互动,是竞赛工作良性发展的动能。”广州市职业能力建设指导中心负责人表示,广州一直致力于将赛事的考核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有机融合,企业的参与热情高涨。广州先后与3000多家企业深度合作,把世界500强和规模以上企业的生产技术与标准引进学校,共建校企实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合作开设“订单班”“双制班”“冠名班”等,与龙头企业、标杆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训中心,在校企双制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共建、师资培养、竞赛精英培养、职业培训、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此外,抓住技术和标准这两个核心要素,广州推动职业技能大赛与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的相互融合与转化。比如,将积累的经验尤其是世赛办赛模式引入市级各类赛事组织,成功打造了广州市产业人员职业技能竞赛品牌,该赛事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比赛项目涵盖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及先进制造业近30个工种,参赛单位近2000家,带动岗位练兵人数近30万人。
转化成果 支撑技能成才和技术创新
此次参赛,广州是参赛项目和选手最多的城市,年轻的技能选手们在比赛中收获了锻炼和成长。“通过参赛,我对专业知识进行了查漏补缺,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更清晰的方向。”20岁出头的广州选手马贞鹏在比赛中获得移动应用开发项目金牌,“我希望能像2022年世赛特别赛国家最佳奖、移动应用开发项目金牌获得者杨书明老师一样,在全国选拔赛和国家集训队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参加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为国争光。”马贞鹏说道。
不仅是参赛选手获得成长,广州注重将参赛成果转化到选拔培养人才的一线之中,让更多技能青年受惠。广州人社部门通过组织世赛专家、教练、选手和教学骨干培训,将世赛先进标准和技术推广到一线教学中,实现竞赛成果推广应用和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质的提升。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活动,以世赛标准为引领,把握全球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在广州选手的选拔实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形成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格局,为培养大批国际化优秀高技能人才,全面提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做出贡献。
专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