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画中古琴在,琴中有味是清欢
吕埴 文化学者
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思想。从春秋战国坚定高山流水之谊的伯牙与子期,到寄托生命和精神交流的魏晋南北朝时的竹林七贤,乃至在宦海中沉浮、平复内心的躁动,追慕怀古,交互酬唱的宋元文人……而传世宋元绘画中出现的众多古琴图像,是宋元古琴文化的最直观反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琴画分类
宋元时期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古琴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古琴演奏、琴学交流乃至琴器收藏蔚为大观,而这些均可在宋元时期古琴题材的绘画中得以体现。依画面内容,可将宋元琴画大致分为抚琴、携琴、闲琴三类。
抚琴
宋元绘画中表现抚琴的作品为数众多,有的表现三五好友相伴,琴人展示琴技的,如赵佶《听琴图》、刘松年《松荫鸣琴图》、刘松年《琴书乐志图》、佚名《孔子见荣启期》、佚名《归去来辞书画图》、李公麟《高会习琴图》、赵伯驹《停琴摘阮图》、王振鹏 《伯牙鼓琴图》等;有的表现琴人于无人处弄曲,如佚名(题夏圭)《临流抚琴图》、佚名《深堂琴趣图》、佚名《松荫玩月图》、佚名《松风琴韵》、佚名《松亭抚琴》、佚名《听琴图》等;还有表现琴人于雅集盛会中奏曲,如佚名《会昌九老图卷》、传为李公麟的《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合卷》、佚名《十八学士图》等。
[宋(传)]李公麟《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合卷》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宋]佚名《十八学士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琴书乐志图》绘一老者凭几抚琴,高冠崔嵬,鹤发童颜;《孔子见荣启期》与《归去来辞书画图》二图,前者采孔子见荣启期典故,后者取陶渊明诗意,均表现隐士之松风高洁;《伯牙鼓琴图》描绘了俞伯牙为钟子期弹琴,画中伯牙与子期的举止神情刻画生动,衣纹笔细流利,精谨生动;《松亭抚琴》绘琴人于松亭悠然抚琴,松风吹带,山月照琴;佚名《听琴图》中琴人于屋内抚琴,窗外三人聆听,弹者气静,听者醉心;《会昌九老图卷》绘白居易办九老“尚齿会”一事,中有抚琴场景;《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合卷》刻画三儒士于水榭围坐,一人抚琴,二人倾听,知音之情溢于画面。
携琴
宋元绘画中描绘琴人携琴远游的画卷亦不少,包括张先《十咏图》、王诜《渔村小雪图》、李公麟《西岳降灵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赵伯驹《江山秋色图》、佚名《南唐文会图》、佚名《松荫策杖图》、佚名《木末孤亭图》、佚名《杨柳溪堂图》、佚名《水村楼阁图》、佚名《山楼来凤图》、佚名《携琴闲步图》、马远《月下赏梅图》、马远《西周雅集图》、马远《观瀑图》、佚名《水亭琴兴轴》、马远《板桥踏雪图》、夏圭《雪屐探梅图》、赵佶《文会图》、梁楷《观瀑图》、龚开《天香书屋图》、佚名《溪桥林屋图》、郭熙《山庄高逸图》、夏圭《山居留客图》、珪观的《山水图页》、罗稚川《携琴访友图轴》等。此外,辽代佚名《深山会棋图》、金代佚名《溪山无尽图》、金代佚名《平林霁色图》等多部画作,亦是此一主题。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佚名《文会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马远《观瀑图》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其中,《十咏图》绘老者携琴童赴高堂盛会;《南唐文会图》《西周雅集图》亦表现琴人雅集,图中胜友如云;《天香书屋》《山庄高逸图》《深山会棋图》等则绘主人携琴童访友,切磋琴艺。此外,剩余的众多画卷,如珪观的《山水图页》、罗稚川《携琴访友图轴》等,则表现琴人行走于寒林幽谷间,气象萧疏。
[元]罗稚川《携琴访友图轴》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闲琴
除了上述“抚琴”“携琴”图像以外,还有一类宋元绘画中的古琴则是处于一种闲置状态,或是在等待琴人抚奏,或是琴人已经结束抚奏,故而称之为“闲琴”,如赵佶《文会图》、杨无咎《独坐弹琴》等。
其中,《文会图》中的古琴被置于柳下石桌之上,似乎要等众宾客宴后抚奏之用;而《独坐弹琴》残图中,白衣高士倚琴坐看水流,应是抚奏完毕,聊作休憩。
[北宋]赵佶《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宋元时期金石学昌盛,藏古、鉴古于士大夫中普遍流行,文会雅集中常设品评古董环节,赏鉴古琴便是其中内容之一,这类被赏鉴的古琴亦是“闲琴”。而反映这类“闲琴”的宋元绘画真实再现了时人藏琴、品琴之风,包括刘松年《溪亭客话图》、佚名《荷亭婴戏图》、钱选《鉴古图》等。
[宋]佚名《荷亭婴戏图》 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溪亭客话图》绘水榭一角二文人围坐桌边,桌上鼎彝杂陈,其中一人持卷细读,桌边显眼处有一古琴,明显已沦为古董珍玩;《鉴古图》中二儒士正仔细观赏主人手持的钟镈状物,桌边有一古琴,纳于琴囊,露出琴额一角;佚名《荷亭婴戏图》中高堂柳荫下一床头小案陈金石书画等珍玩,旁置一琴。
画中琴人
宋元绘画中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古琴图像,主要还是为了突出画中人物的高雅。这一时期描绘古琴的画卷多是隽永雅致,少有市井村俗之气。若按人物角色划分,画中琴人大致可以分为抚琴之人、听琴之人和携琴之人三类。
抚琴之人
抚琴之人以儒士居多,亦有一些羽衣蹁跹者,作道人或高士装束,如赵佶《听琴图》、李公麟《高会习琴图》、佚名《松荫玩月图》、赵伯驹《停琴摘阮图》中的抚琴者。
宋元时期,尽管古琴在士人阶层较为普及,但亦非平民百姓所能亲近。明刊本《太古遗音》原本为宋代田芝翁所撰,故对宋人琴事有较为全面的记载,其中《琴有所宜》一文有言:
“黄门士、隐士、儒士、羽士、德士,此五者雅称圣人之乐,故宜于琴。黄门士鼓大雅圣德之颂;隐士操流水高山之调;儒士抚清和治世之音;羽士操御风飞仙之曲;德士弹枯淡清虚之吟,乃伯夷、叔齐、柳下惠之流也。”
即“黄门士”“隐士”“儒士”“羽士”“德士”五类,乃是与琴相宜之人。其中“徳士”一条,指的是抚琴须“仁慈德义”之人,此项无须赘言。“羽士”为道人雅称,古人以道士远离尘嚣,抚琴自然脱俗,如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道人弹琴》所云:
“道人弹琴,琴不清亦清;俗人弹琴,琴不浊亦浊。”
古琴之音尚清微淡远,与道人清虚澄彻之气相合。赵佶《听琴图》据传为绘其本人抚琴场景,位于画幅中央的他身着皂色道袍,束发免冠于松下,一派仙风道骨。
[北宋]赵佶《听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再看“隐士”,宋元隐逸之风盛行,不仅草野之人浪迹天涯,身居高位者亦心怀林泉,其中擅琴之士大有人在,如欧阳修擅弹《小流水》,苏轼为《醉翁吟》谱词,范仲淹有“范履霜”之称等。而宋元画中的隐士抚琴亦见于佚名《松风琴韵》、佚名《临流抚琴图》等多幅画作。其中,《临流抚琴图》传为夏圭所作,图中还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本意,将人、琴、自然的和谐统一处理得十分恰当。
[宋]佚名《临流抚琴图》 故宫博物院藏
至于“儒士”,《太古遗音》之《学琴有四句》云:
“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缓急,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是读书。”
古琴抚奏与文人吟咏大致相似,均有抑扬顿挫、一唱三叹之态,所谓“凡学琴必须要有文章能吟咏者”。且琴旨玄奥,非文雅之士难以知晓。
所谓“黄门士”,乃是居于庙堂之人,古琴是他们文治的工具,以教化民众,天下太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