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是“一网通办”上线第5年,为进一步加强“一网通办”品牌宣传工作,树立“一网通办”品牌意识,根据全市部署,宝山区将建立“一网通办”品牌集中宣传机制,其中,每周推出部门话“网办”系列宣传,向企业群众呈现各区级职能部门2018年以来,推动、探索、融入“一网通办”改革的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不断提升本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服务知晓度、品牌美誉度。
(相关资料图)
2018年上海市推动“一网通办”改革以来,宝山区发展改革委紧紧围绕服务“北转型”战略目标,锚定宝山“主阵地、主城区、样板区”发展战略领航定向,不断增加网办事项,提升网办效率,简流程、减材料。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主动适应新形势下抓好行政审批工作的新要求。”
围绕“全程网办”抓改革,着力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
自“一网通办”改革以来,全区企业投资备案全面取消线下受理,实现100%全程网办,累计受理内资和外资项目申请备案981个,涉及总投资超3000亿元,通过不见面审批,极大简化了开工建设的立项流程。
探索备案制改革,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宝山转型发展。针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区发展改革委坚持先试先行,将服务寓于审查中,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激发市场活力上。比如区发展改革委联合规资、建管、应急、消防,推进宝莱特等首批光储充检一体化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实行备案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宝山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建设。今年以来全区新能源领域投资备案项目和总投资,分别同比2022年增长91%和329%,比2021年增长193%和622%,项目数占企业投资备案总数的近50%。
推进核准制创新,为民生项目开工建设按下加速键。区发展改革委根据核准制规范要求,积极探索简化申报材料,依托“一网通办”平台机制,推进低风险类项目的“不见面审批”和“一次办结”。比如区发展改革委牵头推进金地商置南大租赁住房项目成为全市首个核准制“拿地即开工”项目,实现了社会投资类项目“拿地即开工”的各种类型全覆盖。同时,区发展改革委还在核准范围内,积极推进文化、医疗等领域项目的“绿色通道”,全力推进陆上风电等项目的探索创新,鼓励社会资本为城市更新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
完善放管服机制,建立容缺受理和并联审查新模式。聚焦区域重大项目和群众急难愁盼项目,探索实行容缺受理模式,并依托联审平台建立涵盖各主要审批窗口的并联审查机制,避免方案反复调整,提升一次办成率,解决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比如,区发展改革委支持吴淞创新城的特钢01-03转型项目通过信用承诺制实行容缺受理,在办理土地手续的同时,提前容缺受理企业的投资立项和报批报建等手续,确保在一天内完成了项目备案、报建并取得地块边界确认单,实现了“只跑一次”。
围绕“代办专员”抓服务,着力构建亲清政企关系新格局
从“金牌帮办”到“代办专员”,再到“首席代办专员”,到今年“联合首席代办”,区发展改革委不断迭代涉企事项服务对接能力,提升营商环境水平。
把“首席代办专员” “一线代办专员”,在代办服务上做深做实。2022年,区发展改革委牵头由全区各街镇园区党政“一把手”作为重点项目推进第一责任人,实行“首席代办专员”制度,带头做好企业沟通协调,协调解决重点项目推进中的瓶颈制约。通过在减时间、减环节、减跑动上做文章,在主动服务、全面服务、全程服务上挖深度,努力让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感受到宝山营商服务的热度。为将代办工作落到实处,截至目前,宝山区13个街镇园区现有一支近500人的“一线代办专员”队伍,一支26人的“首席代办专员”队伍,服务本区内重点企业2000余家。
重点聚焦办事便利,推出打造50名“联合首席代办”的目标。2023年,通过标签式管理,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采取相对独立灵活的“1 N”联合首席代办,其中“1”为属地政府首席代办员,“N”为企业所需协调涉及的部门首席代办员。区发展改革委以重大产业项目为试点,结合“首席代办”服务制度,建立“重大产业项目联合首席代办”服务,协同服务,联合办公,有效推动宝山区重大产业项目开工落地,加快推动区营商环境实现提升。
围绕“拿地开工”抓效率,着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再提速
聚焦吴淞创新城和南大智慧城两大重点区域以及生物医药等市级特色产业园区,把解决“落地难”问题放在首位,着力推进实体经济加快发展,以推出“拿地即开工”作为重要创新举措,出实招扩大有效投资,重实效提高项目的投资强度、产出密度和科技浓度。
建立周例会制度,紧盯开工目标。为最大程度打破部门壁垒,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由区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区建管委(重大办)、区规资局、区经委、区土地储备中心和绿化、水务、交警、投促等部门和属地政府,建立每周例会制度,按照倒排计划,集中力量会商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将全面计划新开工项目以“红、黄、绿”三色明示推进难度,及时进行预警和提前介入,对存在较大推进难度或年内开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项目明确牵头单位或提请区领导支持协调解决,并联合区“两办”督查室就计划完成情况加大了督查跟踪力度。
创新审批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从土地摘牌到施工建设,按常规的流程和节奏,必须具备《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四证”,按照法定审批时间,颁发“四证”需要23个工作日,若加上外围包括项目立项备案、设计方案公示和批复、施工图审查等一系列报批工作,企业拿到全部资质一般需要100天左右。若涉及投资量较大、工程较复杂的项目,平均需5个月左右。为此,区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委办局推出“拿地即开工”模式,将原有多层级的行政审批模式改为扁平化的并联会审机制。比如针对易卜半导体项目,区发展改革委牵头召开专题会议并成立工作专班,每两日对接项目方于微信群内汇报工作进展,每周召开视频推进会议,通过容缺受理机制,使项目从初步设计方案到拿证开工仅仅耗时1个月,刷新了宝山产业项目的审批记录。
坚持多措并举,打好服务“组合拳”。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创新设立“金融早八点”活动,区分管领导亲自与重大产业项目方代表、银行等金融机构负责人面对面以“早餐会”的形式解决项目融资担保等方面的诉求;签订与上交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进上海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已形成83家企业在内的上市储备企业资源库,福然德、尤安设计在上交所主板和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有力地支撑了这些企业的投资建设计划。发挥电力对产业项目的保障作用,建立对重大产业项目临电申请预受理机制,将原本需要在拿地后2-3个月才能实现的供电,缩短至1个月内。比如,会同电力部门,第一时间解决了上药康希诺疫苗生产基地在费用改革“窗口期”的电力需求问题,为新冠疫苗的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区发展改革委还在大力推进“带站出让”模式,将临电受理延伸至正式用电服务保障,为项目尽早投产保驾护航。
标签: